法律知识
哪些情形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中止
2025-05-16 15:21:37 平台律师整理
导读:
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 ,以下情形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比如债权人向债务人发送催款函,要求其按照约定偿还欠款;房东向租客提出要求支付拖欠的租金等。这表明权利人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使得诉讼时效中断。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像债务人在催款函上签字确认债务,或者与债权人达成还款计划、签订补充协议等,承诺会履行债务。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义务人对债务的认可,诉讼时效因此中断。
展开全文

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 ,以下情形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比如债权人向债务人发送催款函,要求其按照约定偿还欠款;房东向租客提出要求支付拖欠的租金等。这表明权利人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使得诉讼时效中断。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像债务人在催款函上签字确认债务,或者与债权人达成还款计划、签订补充协议等,承诺会履行债务。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义务人对债务的认可,诉讼时效因此中断。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当权利人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时,诉讼时效中断。例如,买卖合同纠纷中,一方因对方违约向法院起诉要求承担违约责任;劳动争议中,劳动者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维护自身权益 。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

申请支付令:债权人请求法院督促债务人给付一定数量的金钱或有价证券,法院经审查符合条件会向债务人发出支付令,这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申请破产、申报破产债权 :在企业破产程序中,债权人申报债权的行为可使诉讼时效中断。

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权利人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义务人的财产代管人或进行遗产处理等,以实现自己的权利,也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

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这些措施是为了保障权利人后续诉讼请求能得到实现,采取这些措施时会使诉讼时效中断。

申请强制执行:当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生效后,权利人申请强制执行,同样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诉讼时效中止的情形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1.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比如发生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致使权利人无法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主张权利;或者爆发战争、社会骚乱等,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 。但如果虽有不可抗力事由发生,却不影响权利人行使权利(如权利人可通过线上方式主张权利且实际可行),则不能适用诉讼时效中止规定 。

2.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 )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若存在没有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出现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等情况,在确定新的法定代理人之前,权利人难以行使权利,此时诉讼时效中止 。

3.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被继承人死亡后,在尚未确定合法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的这段时间内,涉及遗产相关的权利义务处于不确定状态,可能导致与遗产有关的请求权无法正常行使,从而使诉讼时效中止 。

4.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例如权利人被义务人非法拘禁,或者被他人限制人身自由等,使其客观上无法行使请求权,这种情况下诉讼时效中止 。

5.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这是一个兜底条款,比如权利人因患严重疾病处于昏迷状态等特殊情形,导致其不能行使请求权,也可能适用诉讼时效中止 。


以上是关于哪些情形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萤火法务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知识推荐
如何起草规范的知识产权权利声明书
委托开发知识产权合同中,成果归属和使用权限应如何约定
卖礼品卡为什么被判非法经营
2025-01-22
儿子不赡养父母怎么办、该上哪个部门告儿子
可以到居委会,或村委会请求帮助调节。达不到目的,可以到本地法院提出诉讼。
可能感兴趣
萤火法务 法律知识 哪些情形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中止
百行德为首,万事法为先
©2003-2026 萤火法务 皖ICP备2020017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