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仲裁时效
2025-05-21 11:33:21 平台律师整理
导读:
以下是关于劳动仲裁时效的详细介绍
展开全文

以下是关于劳动仲裁时效的详细介绍:


一、时效期间

一般时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例如,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从应当发放工资之日起,劳动者就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此时开始计算仲裁时效。


特殊时效: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比如,在职期间公司一直拖欠工资,只要劳动关系还在,劳动者随时可申请仲裁;若劳动关系结束了,就要在结束后一年内申请。


二、时效中断

情形: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例如,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讨要工资,或者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时效就会中断。


计算: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当对方当事人明确拒绝履行义务,或者有关部门作出处理决定或明确表示不予处理时,申请仲裁期间重新开始计算。


三、时效中止

情形: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比如,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或者劳动者因突发重大疾病无法申请仲裁等情况。


计算: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四、仲裁时效的特征

前提条件:仲裁时效是以权利人不行使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的事实状态为前提的。


权利丧失:在时效完成后,权利人仍有权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不再保护其权利。


强制性:法律关于仲裁时效的规定,属于强制性规范,当事人不得协议排除对仲裁时效的适用,也不得协议变更仲裁时效的期间。


特殊性:仲裁时效仅适用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与其他民事争议的时效规定有所不同。


五、意义

维护劳动关系稳定:时效制度使事实状态与法律状态相一致,结束当事人间权利义务的不稳定状态,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仲裁时效完成后,权利人丧失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的请求权,从而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尽快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关系稳定。


有利于正确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时效制度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能尽快介入,因争议发生时间短,易于调查取证,便于正确处理,防止因年代久远、证据不全或难以辨认而导致错误裁决。


以上是关于仲裁时效的相关回答,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遇到的法律纠纷点与需求点,萤火法务平台专业律师将为你1对1解答,给你详细的解决方案。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还有疑问?立即咨询律师~
知识推荐
不正当竞争
商业秘密
卖礼品卡为什么被判非法经营
2025-01-22
儿子不赡养父母怎么办、该上哪个部门告儿子
可以到居委会,或村委会请求帮助调节。达不到目的,可以到本地法院提出诉讼。
可能感兴趣
萤火法务 法律知识 仲裁时效
百行德为首,万事法为先
©2003-2026 萤火法务 皖ICP备20200170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