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伤鉴定这一复杂的过程中,职工权益的维护至关重要。工伤职工往往在身体和心理上遭受双重创伤,此时,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权益必须得到充分保障,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恢复生活信心。
首先,职工要了解自己在工伤认定申请方面的权益。如前文所述,用人单位有责任在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30 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但如果用人单位未履行这一义务,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 1 年内,有权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这就给予了职工在用人单位不作为时的自我救济途径,确保工伤认定申请不会因用人单位的拖延而错过时效。
在准备申请材料时,职工要确保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如实填写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是确定工伤责任主体的关键;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则是证明职工受伤或患病情况的重要依据。职工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协助提供相关劳动关系证明材料,若用人单位拒绝,职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等法律途径来获取。
在工伤鉴定过程中,职工有权利要求鉴定程序的公正透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抽取专家组成专家组时,应严格按照规定,视伤情程度等从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3 名或者 5 名与工伤职工伤情相关科别的专家。职工若发现鉴定过程中存在专家与用人单位有利害关系等可能影响公正的情形,有权提出回避申请。并且,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提前通知工伤职工进行鉴定的时间、地点以及应当携带的材料,职工应当按照通知要求参加现场鉴定。对于行动不便的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有义务组织专家上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同时,组织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工伤职工的身份进行核实,确保鉴定工作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当工伤职工对鉴定结论不满意时,也有相应的权益保障措施。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对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 15 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申请再次鉴定时,只需提供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以及工伤职工的居民身份证或者社会保障卡等有效身份证明原件。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此外,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 1 年后,如果工伤职工、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还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同样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再次鉴定。若工伤职工本人因身体等原因无法提出劳动能力初次鉴定、复查鉴定、再次鉴定申请,可由其近亲属代为提出,充分保障了职工在不同情况下的鉴定申请权利。
职工在工伤鉴定过程中,还享有获得赔偿和合理安置的权益。一旦工伤被认定且鉴定出伤残等级,职工将根据相应标准获得医疗费用、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补助金等赔偿。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为工伤职工提供必要的工作岗位调整或者其他合理的安置方案,保障工伤职工能够继续融入工作和社会生活。
工伤鉴定中职工权益的维护贯穿于整个鉴定流程,从申请到结论,再到后续的赔偿和安置。职工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确保在遭遇工伤后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怀和保障。


